一、项目背景

小谷围街过往是一个具有深厚岭南文化底蕴的小村庄,于2003年广州规划建设大学城,十所高校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18万高校学生和教职工人才涌入,目前该群体在辖内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接近80%,是巨大的资源库。但是与此同时,小谷围街十所高校都对本校学生的义务服务时数做了规定和要求,辖区内高校志愿者资源库与3.5万的常住人口比起来若显得资源过于庞大和浪费,而辖区内的志愿平台和机会也远远满足不了16万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需求。

广州大学城志愿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基数大。十所高校都对本校学生的义务服务时数做了规定和要求。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某专业为例,一个学生要求4年内完成至少90个志愿时,则16万大学生每年平均服务时数为360万志愿时,这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

二是渠道少。据不完全统计,大学城大学生获得志愿资源的渠道相对有限,一是从团委、广州义工联等网站;二是通过学校、社团、师兄师姐处介绍;专门为大学城志愿服务的渠道相对较少。

三是专业程度低。大学城本身所能提供的志愿服务岗位有限,多数志愿者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志愿服务时数,并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来选择义务服务的内容,造成志愿服务专业程度低,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意愿持续减弱等现象。

四是供需不平衡。广州市共有11个区148个镇街,而广州大学城作为广州市高校的集中地,地理环境决定了志愿服务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同时,经过我们对我市公益组织特别是各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访谈,了解到志愿者招募相对困难,招募途径单一、专业志愿者招募很难实现等一系列问题。

二、项目需求

(一)在个人层面,高校大学生存在志愿服务的需求。高校大学生共16万,通过家综前期经验总结,各高校对学生志愿服务及实践做了时数要求,部分高校学生的志愿时数甚至与成绩、学分挂钩,所以大学生也非常重视志愿服务时数的完成,所以高校学生存在志愿服务的需求。

(二)在群体层面,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资源整合和质量提升的需求。大学城共有10所高校,院校专业各有不同,家综需要立足大学生专业的特点与技术,组建专业性服务队伍,根据不同需求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另外可推出各专业项目的提升课程,配备专业讲师进行指导,如环保、法律援助、家教等专业项目,既能提升服务的专业性,也整合了社区资源,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一举三得。

(三)在社区层面,辖内志愿服务存在建立平台和输出机制的需求。辖内大学生数量众多,存在较高的志愿服务需求,但是家综服务不足以满足所有大学生的志愿服务需求,并且高校老师也表示,希望家综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但是所掌握的志愿服务资源较少,所以辖内志愿服务需要系统整合,并进行输出;家综可联合街道、村委、企业、义工联等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通过整合不同的服务团队,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输出与治理,并有利于各高校团队、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介入模式与策略

社会策划模式指社工以理性方式,通过清楚理解工作机构的工作理念、政策、资源和方向而确立社区工作目标,从多个预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理想的工作策略,然后根据社区需要动员以及分配资源,并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变化的实际随时修改计划,使计划按预定目标行进,待工作结束时对计划执行情况加以检讨和反思。

社会策划模式注重自上而下的改变,社工在此运用知识、科学的决策能力及其权威,推动及策划改变。过程主要是收集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发生原因,并用理性的态度决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在整个过程中,社工居于主要位置。

本专案在社会策划模式的指导下,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搭建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者服务,营造关爱、和谐、互助、共融的社区氛围计划中。

服务前期,注重志愿服务的输入,通过文化导赏、活动策划等组建专才志愿者队伍,并与各高校团队沟通、联系,定期开展沟通会议,明确双方权责;

服务中期,注重志愿服务平台的搭建,包括各项制度完善、章程化操作等,通过链接公益创投项目,并与各团队/组织沟通,成功成立志愿服务基金,建立平台机制;

服务后期,注重志愿服务的输出,以辖区内、辖区外为主要方向,辖内主要注重社区问题解决,辖区外输出则注重特色服务链接,通过与其他公益组织沟通联系,实现专才义工资源共享。

四、具体计划

第一阶段为收集需求:通过走访街道、辖区内各高校、高校学生、公益组织等,以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购买方和利益相关方的基本需求,及对此平台搭建的期望等。通过开展项目启动仪式及宣传活动,让大学生群体及辖区居民了解到项目的实施内容、实施进度等,同时,提高项目知名度及影响力,加强与外部资源的链接与合作。

第二阶段为志愿资源输入:通过招募专才类高校学生,与各高校团队/协会合作,以“资金+专业”支持专才义工服务于社区,搭建志愿联盟;

第三阶段为志愿服务平台的搭建:通过制定相应的平台操作规范、准入机制、权益维护机制、行为规范、团队成员职责等等,进行团队的日常维护、督导、培训、服务输出等管理,最终搭建高校义工参与平台,形成规范化管理。

第四阶段为输出特色服务,倡导团队自治:在社区或对外输出特色服务,展示高校义工特色,并在过程中发挥骨干领袖的作用,倡导团队自治。主要以设立志愿服务基金,项目培育的志愿服务团队根据队伍自身定位设计并自主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前期由家综进行计划审核,围绕义诊、义教、导赏、环境美化等主题,评估志愿服务开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创新性等;后期计划通过后,通过志愿服务基金的支持,志愿服务团队按计划开展志愿服务,在社区或对外输出特色服务,展示高校义工特色,并在过程中发挥骨干领袖的作用,倡导团队自治。在公益创投项目结项后,志愿服务基金通过向团委、街道、企业等合作方申请资金支持,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确保志愿服务基金的可持续性。

五、产出与成效

(一)社区参与方面:通过家综相关服务的开展及对外输出志愿服务,共推动582人次的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建设及志愿服务当中,包括义教义诊服务、文化导赏服务、村落美化设计服务、环保宣传服务等。

(二)资源整合方面:

1.村居委方面:村居委扎根社区,对于社区的问题及困难群体更为关注,所以也更为关注大学生资源这一群体与社区的融合,目前已成功向村居委输出70人次大学生志愿者。

2.大学生团队:目前家综共与6所高校的11支团队取得联系与合作,初步整合大学城志愿资源,提升大学生的社区服务参与。

3.第五届公益创投:成功申报第五届公益创投项目,获得8万元资金支持,为专才志愿服务助力,通过2018年“助力志愿•专才行动”大学城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征集,目前已完成4个特色项目的开展。

(三)平台搭建方面:与8高校12个团队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沟通机制。首先与19名高校义工骨干建立了线上交流群,每月定期沟通家综服务预告和情况,每个团队每月至少沟通一次。线上交流群的建立不仅促进了高校团队与家综的沟通,也促进了各个高校团队之间的沟通。最后每学期前和学期末开展一个义工团队见面会和总结会,促进团队之间的认识也总结义工团队服务情况。

六、总结反思

(一)注重志愿服务团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今年为志愿平台的初步搭建,后续将根据志愿团队的需求与发展方向,更为关注志愿团队的发展与特色展现,让志愿服务得到发展与延续;

(二)完善参与平台机制,促进大学生团队以项目申请的合作形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及共建;

(三)总结项目模式,持续不断为辖区内高校学生提供特长展示平台,甚至延伸到辖区外的高校学生提供资源的共享,亦可持续不断地为公益行业输送志愿者资源。

作者:陈锦芳

工作单位:广州市风向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小谷围街社工服务站)

联系方式:13539871216、020-3775962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