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的上海女孩陈莉曾在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学习过,4个月前,她来到新界上水一所小学任“驻校社工”。作为学校的“特殊”成员,如今的她要为近200名小学生、数十名教师甚至学生家长提供咨询、辅导、调解服务。平日里,她与学校教师共享办公空间,作息时间也完全一致,被大家习惯地称为“姑娘”。
“社会工作是一份受人尊敬、有成就感、有潜力、有挑战性的工作。”陈莉由衷地说。

社会福利事业中的“佼佼者”

香港特区政府的资料显示,香港的社会工作起始于慈善救助。目前,香港最大社会工作协会拥有超过400个机构会员,3000多个服务中心遍布香港19个区,覆盖了香港90%的社会福利服务。全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在册的社工总数,从2006年的12000多人增长到如今的16000多人,其中39岁以下的社工占总数的一半以上,60%以上拥有社会工作本科学位。
香港现有的社工服务不仅形式多样,内容全面,而且社工组织大都会从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资源实力出发,结合不同家庭和个人的需要,设置服务部门,进行专业研究、社会培训等。
相较于登记在册的近百万名香港“义工”(志愿者),全港16000多人的注册社工队伍并不引人注目,却有着严格的要求。已经从事了10多年社工服务的吕先生介绍,新任职的社工学历需要大专以上,认证方式需要在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注册登记,还要遵循严格的职业训练和专业技能,尤其是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高要求使得这支队伍成为香港社会福利事业当中的“佼佼者”。

制度扶持非政府机构

陈莉的工作缘于“一校一社工”政策。早在2000―2001学年,香港特区社会福利署就开始推行这一政策。2011年9月,社会福利署向34家非政府机构提供96个额外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学校社工)职位,即增加20%人手,继续加强中学的社会工作服务,协助预防和处理学生吸毒及其他相关问题。截至今年3月底,一共有574名学校社工进驻478所中学提供服务。
在香港的1.6万余名社工中,只有2000多人服务于政府机构,属于公务员职系,绝大部分人都活跃在非政府机构中。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约占社会工作机构总数的3/4以上,服务单位近4000家。社工组织会向社会福利署提交自我评估报告,以服务质素互相竞投的方式,竞争成为社会福利署新服务的营办者。
香港社会福利署发言人介绍,过去5年,共有171个机构接受政府的津贴。在陈莉供职的“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本年度接受政府津贴达6600多万港元。
“整笔拨款”津助制度的特色,是社署不会再以微观管理和资源投入控制来监察非政府机构的事务,非政府机构可以灵活、自主的方式调拨资源,包括自行制定人手编制、薪酬水平及个别开支项目所需投入,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提供合适的服务,并适时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因为喜欢助人,30多岁的林先生选择了社工这个职业,辅导精神病康复者、智障人士康复及走上工作岗位。
“受助的人经过辅导后,情绪改善,找到工作,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林先生对自己两年来的工作非常知足,先后曾有30多人接受过他的辅导。
香港社会福利署发言人表示,香港社工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工的作用、价值、不可替代性会日渐增强。
在薪金水平上,不少香港社工可以参照香港公务员工资增长幅度,按年期进行调涨,让在职者可以享受到晋升和薪资方面的鼓励。初入职的员工去年的起薪为1.4万港元左右,今年预计增至接近1.6万港元,已经超过初入职大学生薪金的中间水平。这样的收入对于陈莉这样的职场新人来说,已经很满意了。
工作稳定、时长稳定、收入稳定也是社会工作吸纳年轻人加入社工队伍的主要原因。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树仁大学等6所大学都设有社工系,申请就读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入学成绩也一再看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