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广州的人也许都会注意到,与有的新兴城区不大一样,在荔湾等传统老城区,老人家的身影尤其多。

荔湾区的一组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种现象:户籍人口中有19.9%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8%属于低保、低收入人员,还有1.7%是残疾人……显而易见,荔湾区老年人口多、需要社会救济帮扶的人群多,社会管理服务工作量较大。

尽管困难很多,在城市钢筋森林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荔湾的许多社区又是显得温情脉脉。这是怎样做到的?

近年来,荔湾区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率先推广”三中心一队伍”管理法,开创了广州社会服务穗港合作的先河,在逢源、金花、华林等一批街道社区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在社区家庭服务方面,实现了香港先进经验与荔湾本地实际相结合的荔湾模式、荔湾经验,已经具备了社区养老、婚姻家庭服务、青少年教育、社区康复指导、社区矫正、社区就业、困难群众帮扶、外来人口服务、群众诉求反馈、社区卫生保健等十大服务功能,赢得了居民们的称赞。

昨日,荔湾区委书记周亚伟表示,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切实把社区建设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生活的”幸福港湾”。

全市率先推广”三中心一队伍”实现一条龙服务管理

走进逢源街耀华社区幽静的麻石路,两边坐落着许多青砖灰瓦的建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等机构就聚集在此,实现一条龙的服务管理。这里没有厚重铁门的隔绝,无论是出租屋备案,还是社保咨询、有问题要投诉,走进对应的办公楼就能得到有效处理”现在办证什么的都比以前方便了。”近日,在耀华社区住了20多年的街坊陈姨表示。

这些满意的体验,源自于荔湾区”三中心一队伍”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的推出。

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是基层街道的最根本任务。昨日荔湾区委书记周亚伟介绍说,2008年改革前,到基层开展调研时发现,一方面,基层街道抱怨工作太多,经费不到位,压力太大;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委托街道的行政管理事项越来越多,专项经费越拨越多,各种考核也越来越多,造成”线”与”面”之间产生新的矛盾。因此,打破管理体制的弊端,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街道管理与服务体制,成为当务之急。而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要减、薪要提、事要做”。

从2008年开始,荔湾区就着手街道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经过1年多的准备,逐渐启动了逢源、金花、海龙3个街道的”三中心一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充分整合社区管理服务资源,形成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社区治理体制”三中心一队伍”模式基本形成:一是整合街道失业登记、推荐就业、社会救助、计划生育、退休人员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出租屋租赁管理行政管理等职能,组成街道社区管理中心;二是整合为居民群众提供的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等服务内容,组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三是整合辖区内综治维稳和信访工作的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等机构,组成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四是整合街道在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劳动用工管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等相关执法职能,组成街道综合执法队。

对居民来说,改革使得政府服务变得更加精细、专业。对街道而言,成效也很明显,特别是成立综合执法队伍,将原来互不隶属的几支队伍统一起来,比如相应建立以城管科、环卫站、消毒站人员组成的四个主网格,所属人员从以前比较单一的工作职能变为同时兼顾四个单位的所有职能,使城市管理和执法力量大大增强。试点街道还可以借助公安视频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在重点时段实施监控辖区内的主次干道、重点路段、市场周边等环境、治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利用集群网或街道信息发送平台向有关负责人通报情况,并调度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处理,确保了社会稳定。

“以前每个执法队伍都在街道搞一个机构,安排几个人,一个街道就有两三百人,但这些机构平常没什么事做,有点浪费资源。如今整合了这些机构、精简了人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荔湾区有关负责人这样说明改革的效果。

据悉,在去年12月,逢源、金花、海龙3条街道率先完成”三中心一队伍”管理服务体制试点工作。荔湾区随即乘势而上,今年1月在区内其余19条街道全面铺开改革。目前这些街道都已按照方案分步推进改革,完成了机构及人员的调配。在广州全市来说,荔湾的步伐迈得最快。

加大社区自治 居民信赖”小巷总理”

6月30日上午,大冲口涌、清代聚龙村所在地— 荔湾区冲口街杏花社区就正式启用了综合管理服务中心。

据冲口街负责人介绍,结合街道”三中心一队伍”的改革,街道也放”权”到了社区,把人员、事权、财权等资源下放到了社区,使社区管理队伍涵盖了专区民警、城管队员、出租屋管理人员、环卫工人等,并推行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模式,建立起以社区居委会为引擎,片长带动,物业管理公司、楼长(巷长)、党员基干、志愿者参与四轮驱动的”1+1+4″网格化管理模式,以100至150户为单元,将整个社区划分为12个”网格”进行管理。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居委会主任,人、财、物的到位使其真正感受”小巷总理”的责任,减少了许多工作上的阻力和不必要的环节。

实际上,冲口街杏花社区的做法只是一个缩影。在”三中心一队伍”机制推行过程中,荔湾区就选取部分街道和社区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进一步下沉重心、下放事权,加大社区的管理服务权限,把街道社区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配置相应的管理综合执法辅助队员,推行”分片包干”责任制,负责信息的搜集、反馈和传输,确保网格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了社区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荔湾区以推动社区自治为方向,完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进一步拓宽社区直选范围。目前,已有23个社区实行直选,社区直选率已达12%。在深入推进社区直选过程中,社区民众参与意识逐渐提高,许多社区形成了固定的居民议事机构,社区自治雏形初步形成。在冲口街杏花社区,就设有居民议事室,聘请了1位有多年社区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和1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作为召集人,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对社区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社区居委会还可以对服务社区的执法队伍行使指挥权,及时处置社区内发生的问题,不少居民对居委会主任这位”小巷总理”感到信任。

荔湾还充分发挥各街道党工委、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两代表一委员”(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在听取和反映社区居民意见的作用和职责,建立收集民意的常态机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社区、化解在萌芽状态。比如,在全区22个街道和20多家大型专业市场、企业建立了调委会,在居民小区、楼院中设调解员,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大维稳”格局。辖内拥有10几个专业市场的站前街,还出资聘请法律专业的人民调解员,专驻专业市场开展调解工作,很快赢得了市场各方的信任和依赖,”有纷争,找调解”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做法。今年上半年,站西鞋城调委会共受理纠纷63件,成功调解61件,成功率达96.8%,涉及金额达335万元。

率先借鉴香港模式 政府购买12项社区服务

在荔湾的许多大街小巷,你都可以看到专业社工在忙碌地工作,不少还提着爱心汤走进了孤寡老人们的家门,这里也有”三中心一队伍”中的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所带来的效果。

炎炎夏日,逢源街的老人们坐在社区内既有空调又有大量康复器械的护理中心内悠闲地下棋、锻炼,享受着清闲的老年生活。这里不是要付钱的棋牌室,而是广州市内首家公益性质的老人日托机构—“逢源邻舍日间护理中心”。

日间托老是一种养老新形式: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父母的中青年人,早晨将老人送到这里”日托”,傍晚下班后再把老人接回家。逢源日间托老所开张至今已满一年,老人们都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这个400平方米的小小中心里,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专业:厕所、过道都加装了扶手,还设置了高背座椅……中心每天还提供兴趣小组、茶话会等各种文娱康乐活动以及肢体康复运动、平衡能力训练等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乐趣。”以前白天一个人在家,下个楼腿就疼得受不了,中午就拿剩菜剩饭打发一下。现在到托老所和老街坊们一起唱歌、锻炼,中午还有工作人员帮我送来饭菜。”每天都到中心的刘婆婆高兴地说。

针对区内老年人口多、需要社会救济帮扶的人群多的情况,荔湾区以”全人服务”为理念,拓展社区服务的范畴。从1997年起,荔湾区便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香港邻舍辅导会合作,成立为海外分隔家庭提供服务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开创了广州市社会服务穗港合作的先河。通过积极借鉴香港社会服务的理念和专业手法,结合本地社区居民群众的需要,荔湾区大力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横向拓宽社区服务领域,纵向深化社区服务内容,为居民群众提供更精细、更贴心的家政服务。而这些服务也随着各有关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的成熟而日渐完善。

“长者日托就是根据街道实际开创的精细化服务。”逢源人家服务中心主任谭少君表示,中心通过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及港澳地区社工机构的互相交流和合作,特别是长期聘请香港资深社工的督导,有效提升了本土社工的专业水平。

同时,科技化服务也日渐成熟。荔湾区的老人如果有什么需求,在家一按平安通,就会有人打电话过来咨询,甚至是上门服务。”系统的一头安装在长者家里,是一个带按钮的呼叫器,当长者有需求时摁响求救或求助的摁钮,我们的电脑系统在20秒内就会显示信号由谁发出的,然后马上处理。我们安排了四位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接听电话,还每天坚持打电话和长者们聊天。”谭少君说,目前有180多位长者在使用这项服务,对街道内的孤寡老人,初装费和年费都是免收的。

荔湾区民政局方面介绍,目前每年市、区财政投入资金347万元在区司法局及10条街道共开展了12项政府购买服务,主要集中于助老服务、慈善救助、残障康复、青少年辅导、婚姻家庭辅导、社区戒毒和再就业指导等领域,已初步形成”项目制”、”招标制”等多种购买运作模式,逐步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管理服务社区的新格局,服务投入从政府单一投入向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支持转变,服务对象从困难群体向全体社区居民群众转变,内容从单一的便民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手法也变得更专业。

积极培育社工义工 营造全民服务氛围

在日前与网友的在线交流活动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就指出,加强社会建设,要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力度,尤其是慈善类、公益类组织。

在荔湾,眼前所见不仅有社工们,还有众多的义工。早在2007年7月,荔湾区就被国家民政部批准为广州市唯一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试点区。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推进,荔湾根据老城区孤老、困难、残疾群众多的特点,积极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大力发展慈善类民间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介入社会工作。

据介绍,目前荔湾区在册社会组织248间。从开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荔湾区先后培育发展了2家区级社工社会组织,3家社区级社工社会组织,并引入多家市级的社工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不仅补充完善了政府直接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社区服务的暂时性不足,而且极大满足了居民对社区服务专业化、精细化的需求。

以逢源街为例,在逢源人家服务中心从事专职社工的就有31人。从广东商学院毕业的练诗加入这个社工团队已经3年,她饶有兴致地介绍说,她所在的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是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合作成立的,优先服务孤儿、单亲家庭、分割两地的家庭和因父母工作而未能照顾的青少年,主要开展课后辅导、心理情绪疏导、小组游戏活动等工作。”1个月最多服务700人次。”练诗说,一些因先天缺陷而内向、不善沟通的孩子,经过两三年的辅导,如今早已和其他人打成一片,走出了心理阴影。

荔湾区还以社工带义工,积极发挥社工的职业化、专业化优势,指导、联系义工开展经常性的义务服务工作,营造了人人参与、和谐相处的良好社区服务氛围。目前,区内共有义工57971人,成立了以长者服务、家庭服务、青少年教育、展智培训等为特点的多种类型义工服务队伍,定期组织的电器维修、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来自金花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李桂芳坦言,单靠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个社工,无法长期稳定地为居民服务好,只有靠社区义工的共同参与,才能令居民满意。”金花街就有80%的义工来源于社区街坊。义工和志愿者不仅靠政府组织,更应该是从左邻右里,就近、就地、自发地为邻居服务。在互相帮助间建立友谊和感情,居民就有了幸福感和归属感”。

■未来展望

将设常态资金改善社区环境

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满意度

当前的社会建设,还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荔湾区如何进一步完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首先夯实社区硬件建设,在财政支出预算中建立常态机制,划出资金用于各社区改善环境。同时,不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扩大社区管理服务范畴,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的满意度,打造和谐社区,建设幸福荔湾。

记者了解到,现在荔湾区已在每个街道建立”一个社区家庭服务中心、一个卫生综合服务中心、一个社区文化中心、一个小公园、一个治安视频监控中心”,极大改善了社区环境,方便社区群众就近接受社区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受到社区群众的普遍认可。基于此,荔湾区将进一步推行社区小工程建设计划,在财政支出预算中建立常态机制,划出资金用于全区各社区改善环境,深入推进社区硬件”五个一”工程建设,分步分批探索推行社区小工程计划。即整合社区文化站、工疗站、党员活动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等社区服务场地资源,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设置,继续深化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满足社区群众对生活环境日益提升的期望。

荔湾区还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除已建成的逢源、金花老人服务中心外,岭南街、冲口街的老人服务中心已在规划之中,预计今年年底将可投入使用。

目前荔湾区内户籍人口70.93万,流动人口也达约30万,为此,荔湾区将扩大社区管理服务范畴,进一步完善全区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教育、民政、医疗卫生和劳动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创新管理服务举措,惠及流动人口,提升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比如,开展”荔湾区精英俱乐部”活动,促进流动人口中的优秀人才留在荔湾发展创业。

转载自《南方日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