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工热”难抵“社工难”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被寄予厚望、助推中国养老走向专业化的社工渐渐成了热门行业。然而,一方面是社会对社工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却是社工存在巨大缺口、人才流失严重

作者:法治周末记者 赵晨熙    最后更新:2012-09-05 00:01:56来源:法治周末

       发自广州
       如今在广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老人做有趣的活动、教老人读英语、陪老人上街买菜、看病……他们并不是老人的家人,而是广州市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
       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工作,从事社会工作的社工在国外被誉为“社会工程师”。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中国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被寄予厚望助推中国养老走向专业化的社工便渐渐成了热门行业。在与香港拥有地缘优势的广东尤甚。
       据悉,广州市将在今年内出台12个文件政策,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一时间,社会组织登记数量猛增,但由于缺乏专业社工,作用未尽人意。
       也曾无人问津
       8月29日下午3时,在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楼里,康龄社区大学的30多位学生正在认真“上课”。
       这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是荔湾区逢源街道的居民,都是年龄55岁以上的名副其实的“老学员”。他们上课的内容也很特别,在一位社工的指导和帮助下串珠子。
       “这是我们的康龄社区大学,只要是社区内55岁及以上的老人,有意愿的均可以参与到我们的学习中来。”逢源人家服务中心主任谭少君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
       在一间教室的黑板上,记者见到了这周“老年大学”的课程表。周一上午,感恩歌唱班,下午,英文班;周二上午,经络与健康,下午,电脑班……在另一间教室,记者见到了一面光荣榜,榜上贴着的3张大合影格外引人注目,合影中的老人个个头戴学士帽,身穿学士服。
       在记者采访中,许多老人都对“老年大学”赞不绝口,“感觉越活越年轻了”。
       谭少君告诉记者,“老年大学”只是目前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家综中心)提供的长者服务中的一部分,中心还提供了包括家庭服务、残障康复服务、青少年服务等八大类服务。
       家综中心是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综合服务,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跨专业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服务的社区服务平台。
       在广州市天河区东圃前进村宦溪北路,一座被粉刷成绿色的4层高楼格外引人注目,楼下大大的门牌告诉路人,这里是天河区前进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从炎热的屋外走进中心大厅,整洁干净的环境和清新的风格让人顿时感觉凉爽了不少。承办这家中心的广州风向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李贵兴告诉记者,该中心今年6月底刚刚完工。
       这座大楼的前3层是家综服务中心,第4层是城管局,中心占地1500多平方米,共设有包括舞蹈室、阅览室在内的21个功能室。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这20多个功能室每一个都有颇具艺术气息的名字。比如,一间配备有42英寸彩电、柜式空调为老人提供日间托管服务的休息室,就被称为“夕阳无忧站”;而一间摆着3个沙袋为了发泄压力的屋子,则被叫做“豁然开朗站”。
       彼时虽已近傍晚,但这家中心内的儿童和老人仍然不少。李贵兴说,中心刚成立时,也遭遇过无人问津的尴尬。
      政府购买服务
       一间10平方米左右,电脑、沙发一应俱全的房间是李贵兴现在的办公室,坐在椅子上的李贵兴似乎还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他告诉记者社工在广州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绝对要归功于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推广。
       2009年8月和2010年6月,两次探访香港和新加坡,当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模式,给时任广州市市委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他便大力在广州推广。2010年7月,广州市、区两级财政投入4000万元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工作。
       2011年10月,广州市正式出台《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提出到2012年6月底,全市每条街道至少建成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政府给予每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每年财政支持200万元。
       政府政策上和财政上的如此支持是李贵兴几年前根本不敢想象的。
       2006年,李贵兴从社工专业毕业,当时香港等地的社工发展已很完善,但在内地却还是“冰河时期”。让李贵兴备受打击的是,当时这个专业一共只有60多个学生,毕业后,要想走社工服务这条路,必须自己主动去找机会“推销”自己。
       内地社工的“生存惨状”让许多毕业生离开了这条路。一心想投身社工行业的李贵兴最终也选择了放弃,转投其他工作,直到社工行业在广州渐渐升温,才回归自己的专业。
       其实,早在1997年,位于广州市荔湾老城区中部的逢源街,就开始借鉴和引进香港的优秀经验,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香港邻舍辅导会等合作,先后创立了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中心、为社区长者服务的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和为青少年服务的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
       在与香港社工机构多年的合作中,逢源街也在不断学习和引入香港社会服务的理念,发展培养本土化社工人才队伍,并于2008年成立了逢源人家服务中心。
       2010年年末,广州市开始推行综合服务中心试点,逢源街也成为试点之一。如今,广州市已基本实现了“一街道、一中心”,家综中心的数量从最初的20个增加到如今的130多个,民办社工机构数量也迅速超过了百家。
       社工机构入驻家综服务中心,必须经过政府招投标。李贵兴介绍,根据广州市政府的要求,家综中心要开展“3+M”的服务模式。“3就是指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和长者服务,这3项是每个家综中心都必须要开展的;M则是可以另外根据自身需要来提供的服务项目,但总共提供的服务不能少于5项。”
       根据所在街区的不同情况,家综中心也会开展自己的特色服务。比如逢源街道老人较多,就开设了老人大学;而前进街青少年居多,家综中心便开设了“430学堂”,为4点半放学后的孩子们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有社工带他们做作业,之后可以看电视、看书,等家长来接。
       除了家综中心外,广州市政府目前也在积极加大对各类单项服务的购买力度。
       害怕“断奶”
       尽管当前广州市社工行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但也面临着社工存在巨大缺口、人才流失严重的发展困境。
       谭少君介绍,依照政府规定,每10万元服务经费须配备一名工作人员。以家综中心为例,接受200万元服务经费就需要20名员工,其中,持证社工必须占员工总人数的50%以上,也就是仅家综这一项目就至少需要10名持证社工。但截至2011年底,广州市持证社工仅为2511人。
       存在巨大缺口的不止广州。
       参照国家18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3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的社工数量在20万左右,还有180万人缺口。
       为什么社工专业会面临如此大的人才缺口?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肖小霞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工作压力大、社会认可度低、工资不高等是主要原因。
       前进街家综中心负责长者服务的共有两名社工,他们每天都要对街区内的孤寡老人进行上门探访。“这种探访并不是看一眼就行了,而是要和老人交谈,疏通他们的心结。有时发现老人的身体哪里出现异样,也要马上联系医生,回来我们都要写探访报告。”社工小欧告诉记者。
       “我们社工几乎天天加班,也没有完整的双休日,都是倒休的。”李贵兴无奈地说,我们这里的社工基本都是单身,因为没有时间去谈恋爱。
       但如此的工作量却无法从工资上体现出来。“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后,可以拿到3800元,乍一听还不错,但干了一年后,工资也就能上涨一两百元左右。”李贵兴表示,这种工资的“天花板效应”让不少人渐渐放弃了这个工作。
       经费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当前税收政策也不太完善是导致工资低的主要原因。“我们是非营利组织,但是却要交税,政府给我们200万元,我们要上缴12万元的税,招标费、评估费等也从这里出。”
       但李贵兴多次向记者强调,对于当前政府的支持,他们已非常满足,不敢有过多的要求,因为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政府会突然“断奶”。
       今年5月1日,《广州市募捐条例》正式实施,政府放开公募资金的条件,社工等一些慈善组织可以在政策制度有限的空间里,向外募集资金,维持自身的发展。
       肖小霞指出,今后社会工作应从政府购买的单一形式向个体购买、家庭购买、慈善购买、企业购买等多元化购买发展,既可以把社会工作服务扩大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公民,也给了这些社工机构发展的空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Top